站内搜索:

美丽乡村

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美丽乡村 >

走进百姓内心的脱贫“志”富“第一书记”

发布时间:2017-07-17 16:19

走进百姓内心的脱贫“志”富“第一书记”

     “老梁,做么子啊(当地方言:干什么)”,“梁书记,来家里玩一玩”,“梁书记,上次说的我们家的那个扶贫贷款,多亏了你放在心上了”,“梁书记,你都来这么久了,习惯我们的生活了,以后就留在这吧”……当记者跟随梁维进走进南溪河村时,一路上碰到的村民们几乎都在热情的招呼着老梁。

 
      老百姓口中的老梁是地地道道的关中人。去年四月份,西安交大资产公司派驻他到安康市平利县正阳镇南溪河村,担任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南溪河村地处巴山深处,位于平均海拔1200多米高地,交通条件落后,经济收入主要依靠传统种植业和外出务工,老百姓收入普遍偏低。交通不便,缺技术、缺劳力成为了南溪河村致贫的主要原因,而经济收入的落后,致使村容村貌以及村民生活水平低下,当地贫困人口占全村人口过半。
     尽管来之前已经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年近五十岁的梁维进书记在面对眼前南溪河时,着实有些迷茫。“我到底能为这些村民做些什么呢?”

 
    老梁告诉记者,当时他的内心也曾焦虑过、怀疑过,但唯独没有动摇过。在正阳镇南溪河驻村的一年多时间里,老梁进行了无数次的走访调查,他早已经将自己当作正阳的一份子。“勤劳朴实的百姓在条件恶劣的大山深处刨食”,这是老梁对巴山深处的老百姓生活的见解。
老梁说,大山深处的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全年辛劳只够温饱。那里虽有无污染的食材,却不适合百姓生存,虽山高水清,却由于各方面的发展缓慢及思想的停滞不前,走不出大山。由于文化生活的空乏,精神的空虚,致使赌博、行礼之风盛行。经济来源渠道少,种植农作物洋芋、玉米。尽管老百姓吃穿不愁,却不能摆脱贫困面貌。
      “在与老百姓的日常接触中,我总会有意改变他们的思想,从大局观,时代发展观,再结合各自家里的情况,给出改变家庭状况的关键。让老百姓明白,要致富,关键在自己,在于自己对脱贫的态度”,梁书记告诉记者。
     南溪河村村民余光(化名)是梁书记包帮的贫困户,年纪已近六旬,他的妻子不会说话,而且智力有些问题,生有一个女儿。一家人住在山上破旧的土胚房里,条件极其艰苦。梁书记告诉记者,他多次来到余光家里,余的妻子总是傻傻地盯着人看,时不时的从嗓子里发出几句嘶哑的声音。
    “余光的女儿十四岁就跟同村的一小伙在一起了,并生有一小孩,现在在外打工,常年不太回来,也很少过问家里”。梁书记说,面对这种家庭状态,让本就很少说话的余光更加沉默寡语,“也许在他心里,生活也就这样了”。
    面对余光的家境,梁维进多次进行思想工作,让他面对困难要昂首挺胸,勇敢坚强生活。作为低保户的余光一家,虽有政府兜底提供安全住房,但想致富却是万难的。梁维进说,“得先让他对美好生活产生强烈的信心,这样以后才能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年近六旬的宋正册(化名)与九十余岁的母亲相依为命。由于山区条件的艰苦和一些别的原因,宋正册一直单身,错过了许多成婚的机会。也许是这个原因,致使他沉默寡言,自卑感很强,生活也没有目标。
    “虽然老宋话不多,但每次与我相见,还是愿意听我言语。他家的致贫原因主要是内生动力严重不足,对生活信心缺失”。面对宋正册的状况,老梁告诉记者,“我经常去他家,主要让他对生活树立信心,从思想上寻求改变”。经过几次与老梁的沟通,宋正册的话明显多了,脸上的笑容比往日增多了。依然勤劳的老宋,每逢村上有盖房或别的体力活,准有他的身影,同时他家里也养有几十只土鸡和几头本地猪。
     依据国家的扶贫政策,老宋与母亲可以享受“交钥匙”安置房,如今他与母亲即将告别原来的土坯危房,搬进新居。谈到此事,老宋的脸上总露出幸福的笑容。“向前看,攒够钱,媳妇找到有何难”,梁书记的一句顺口溜,让宋正册脸上的笑容更深了。
    国家的移民搬迁政策就是针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大山中的百姓,使他们集中安置,融入集体、现代生活,以丰富他们的文化精神生活,同时通过社会各方力量的帮扶,让他们转变观念,不甘贫困,向往小康,愿为致富从自身改变。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梁维进,在与老百姓沟通时,将其在西安交大学习的先进理念传导给村民,与他们作贴心交流,让老百姓要有“脱贫光荣”的思想。面对他的村民如何走脱贫路这个问题时,老梁说:“我们要带动老百姓脱贫,首先得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最重要的是要走进老百姓的内心世界,同他们沟通、交流,让他们从思想上要有脱贫的内在动力。让他们意识到,要想真正的致富,还得靠自身的努力”。(周佳扬 万佳红)

上一篇:句容第四届桑果紫酒节启幕 万亩桑椹鲜果飘香
下一篇:晁留村变了 美丽乡村在这里

相关文章

 

教育培训

更多>>

人物专访

更多>>
免责声明| 关于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西安新城西部信息与文化研究所 版权所有 网上西部网 CopyRight © 2014 备案号:陕ICP备15000786号 邮编:710016
网络部地址:陕西省政府大院鲁迅图书馆副一楼    编辑部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陕西工人报社3单元4楼
联系电话:029-87402878  传真:029-81624341  微信号:13389224618  QQ:2651333931  投稿邮箱:wsxbpt@163.com
 技术支持:旭阳科技